平台建设
您的位置:首页 > 平台建设

2025 年“科普江苏・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在南通举行

2025/9/26 17:12:00   浏览次数: 0

锚定特色蔬菜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 赋能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2025 年“科普江苏・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在南通举行

秋风送爽,硕果盈枝。九月的南通不仅飘着新稻的清香,还混着泥土的湿润、蔬菜的清爽,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清甜。2025年9月 25-26 日,一场关乎农业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盛会——2025 年 “科普江苏・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 暨南通市特色蔬菜全产业链标准化科普分享活动,在此隆重拉开帷幕。南通常年种植鲜食大豆、鲜食蚕豆、荠菜、黑塌菜、茗荷、鲜食玉米、芦笋、利马豆等特色蔬菜超百万亩,年产量突破百万吨,然而长期以来,分散种植导致的技术不统一、品质不稳定、市场议价能力弱等问题,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瓶颈”。此次活动恰好搭建起 “院士专家传经、政企农户取经” 的桥梁,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位著名专家、多名行业领军人物,与南通本地136名种植户、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寻科技破解农业难题、标准引领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活动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江苏省科协农村技术服务中心、南通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承(协)办。

隆重开幕:群贤聚首话振兴,标准体系奠基石

26 日上午 9 时,活动开幕式在南通市通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会议中心正式举行。南通市通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施骁毅代表南通市通州区委区政府致辞,他的话语中满是对本地农业发展的期许与思考。近年来,通州始终把特色蔬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方兴未艾,冷链设施配套齐全。但农户‘凭经验种’、企业‘凭感觉卖’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今天,专家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破解这些难题的‘金钥匙’施骁毅希望大家珍惜机会,把先进理念、标准技术学深用透,让通州特色蔬菜既‘种得好’,更‘卖得俏’!”

随后,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室主任程玉静副研究员,代表研发团队发布了《南通市特色蔬菜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标准化示范区标准体系》。这份历经 18 个月调研、整合86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自主研发的166项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结合南通气候与土壤特点制定的标准体系,堪称南通特色蔬菜产业的 “说明书”:在种植环节,明确了特色蔬菜的适用品种、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肥水运筹、适时采收等关键措施;加工环节,规定了特色蔬菜的清洗、预冷、速冻、检测、冷藏等重要工艺;流通环节,要求冷链物流鲜食特色蔬菜产品全程温度稳定在 0-4℃,运输时长不超过 24 小时,速冻特色蔬菜产品全程温度稳定在 -18℃,运输时长不超过12小时;同时细化了农残和异物检测指标,确保产品安全。“这套体系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我们在通州、如皋、海门等基地试点过的‘实战经验’,试点基地的荠菜优质品率从 75% 提升到了98%以上,大家照着做,就能少走弯路!” 程玉静的解读让台下的种植户们频频点头,不少人拿出手机拍下屏幕上的标准细则。

开幕式上的科普图书赠阅环节,更让科技兴农的理念落地生根。南通市科协主席助理庄建清、南通市农技协副理事长蒋建华,为通州区西亭镇、二甲镇的 6 个特色蔬菜主产村的代表,送上了《蔬菜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荠菜美食标准化制作大全》等 10种300册科普图书。活动还为每个参会人员配发了10项特色蔬菜有害生物防控、栽培技术、冷链物流、速冻加工、管理服务等标准文本。刘桥镇新联居保绿蔬菜种植合作社徐标捧着沉甸甸的标准文本,难掩激动:“我种了10多年的荷兰仁豆,之前遇到病虫害只能靠农药‘试错’,标准文本就似傻瓜相机,步骤明确,方法简单实用,还标注了南通地区常见病虫害的发生时间,以后再也不用‘瞎忙活’了!我们打算每周组织一次‘读书班’,让大家一起学技术、解难题。”

示范区启动:按下产业升级 “加速键”,标准化发展迈新步

当天上午9时20分,活动进入最受瞩目的环节——南通市特色蔬菜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全国 “时代楷模”、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江苏省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姜雪忠研究员等专家,以及南通市、通州区相关部门领导共同走上台,将手按在启动屏上。随着 5、4、3、2、1” 的倒数声,屏幕上绽放出醒目南通市特色蔬菜全产业关键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字样,标志着南通特色蔬菜产业正式迈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看到南通启动这个示范区,我特别高兴!” 今年85岁高龄的赵亚夫研究员,虽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他握着话筒的手微微用力,话语中满是对农业发展的深情:“我在农村扎根了60年,最清楚农民的难处——不是不想种好,是没有标准、没有技术。南通的特色蔬菜基础好、潜力大,这个示范区要做好‘三个示范’:示范标准化种植,让每一棵蔬菜都‘有标准可依’;示范产业化联动,让种植户、加工企业、销售商‘抱团发展’;示范绿色化转型,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守护好绿水青山。”

姜雪忠研究员则从标准化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建议:“示范区不能‘重启动、轻维护’,要建立‘专家 + 技术员 + 农户’的三级监督机制——专家定期评估标准适用性,技术员每周巡查田间管理情况,农户每天记录种植日志,确保标准不‘走样’。据了解,该示范区首期将在通州、如皋、如东分别创建3个村级核心示范点,预计通过 3 年建设,标准技术覆盖全市80%以上的特色蔬菜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实现示范区内特色蔬菜亩均产量提升 10%、农户亩均增收500元以上,打造成为江苏省特色蔬菜全产业链标准化的“样板田”。

智慧碰撞:专家报告传 “真经”,技术培训解 “难题”

启动仪式后,两场高质量的专家报告与技术培训相继开展,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 “科技盛宴”。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朱艳教授,以《智能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实践路径深耕与未来方向探索》为题,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现了智能技术如何改变传统农业。“大家看这个视频,这是我们在苏州的一个示范基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和作物生长情况,实现精准施肥;无人机巡航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发现病虫害,精准喷洒生物农药,比人工防治效率提高10倍,农药用量减少25%。” 朱艳教授的 PPT 上,智能温室的温湿度曲线、无人机巡检画面、大数据市场分析图表依次呈现,让台下的种植户们大开眼界。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雨水较多,智能技术在防涝、病虫害预警方面能发挥大作用。” 朱艳特别针对南通的农业痛点给出建议,“比如我们研发的‘作物生长模型’,可以根据南通未来7天的天气预报,预测作物的生长速度和病虫害发生风险,提前推送管理建议。目前,我们已经和南通的部分企业合作,试点智能设备,下一步会逐步推广到示范区,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管好田。”

全国 “时代楷模” 赵亚夫研究员则以“生物多样性农业”为主题,分享了他数十年扎根农村的实践经验。“很多人问我,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农业?简单说,就是‘不单打独斗,要抱团发展’。” 赵亚夫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比如在句容的基地,我们在水稻田里养鸭,鸭子吃杂草和害虫,鸭粪当肥料,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在果园里种三叶草,既能保持土壤水分,又能作为绿肥,还能吸引蜜蜂传粉。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农产品品质,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他结合南通的实际情况建议:“南通的西兰花基地可以尝试‘西兰花 + 豆类’间作,豆类能固氮,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芦笋基地周边可以种向日葵,吸引蚜虫的天敌 —— 瓢虫,减少蚜虫危害。大家可以大胆尝试!” 。

标准宣贯环节,更是 “干货满满”。姜雪忠研究员详细解读了《江苏省科技小院建设与运行管理规范》,明确了科技小院的 “硬指标”:每个科技小院需配备 2 名以上驻点专家(其中至少 1 名高级职称)、3 名以上技术员,每月开展不少于 2 次技术培训,每周进行不少于 3 次田间指导,每年需解决至少 10 项当地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南通特色蔬菜科技小院去年成立后,已经解决了‘甜豌豆潜叶蝇绿色防治’‘西兰花采后保鲜’等6个难题,接下来要按照规范运行,让科技小院真正成为‘农户身边的技术站’。” 姜雪忠说。

案例分享:企业带头探路径,协同发展共致富

在经验分享环节,南京和南通本地企业家的实践经验,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江苏康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勇“科技赋能农业·创新引领未来”为题提出了食品安全:融入企业DNA的价值观”的理念,分享了生鲜食用农产品 “集采 + 标准 + 集配 + 溯源” 模式的成功经验。“5 年前,我们还是一家小收购商,每天要跑十几个基地收菜,质量参差不齐,损耗率高达15%。后来我们意识到,必须走标准化之路。” 刘勇介绍,如今康润农业联合了众多种植基地,实行 “统一集采”、“统一标准”、“统一集配”、“统一溯源”,“公司实行‘双集中’改革,即食材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集中化管理模式,依托规模化采购优势,使单车运输成本降低 60% 以上负责过 357 所学校及企业配送项目,销售量达 22530 吨,项目款共计超 2 亿元。” 刘勇的分享让台下的小企业主们深受启发,不少人当场表示希望加入合作。

江苏嘉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刚,则带来了“种植、加工、溯源”一体化的实践成果。“鲜品市场价格波动大,比如 2023 年西兰花收购价从每斤 3 元跌到 1 元,很多农户亏损。我们通过加工延长产业链,把‘风险’变成‘机遇’。” 吴刚说,嘉安食品自建了5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种植荷仁豆、鲜食玉米,采收的鲜品一部分直接销售,一部分进行速冻加工。“加工环节我们也有严格标准,比如鲜食玉米的杀青温度要达到 98℃,时间25分钟,确保保质期 18 个月。” 更关键的是,嘉安食品建立了全链条溯源体系,从种子采购到加工销售,每个环节都有记录,“去年我们的加工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因为溯源体系完善,顺利通过了当地的检验检疫,订单量比前年增加了35%,带动农户亩均增收1500元,还解决了12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吴刚的话让大家看到了特色蔬菜产业的更多可能性,现场不少种植户表示,希望能与加工企业合作,降低市场风险。

结语:科技赋能启新程,乡村振兴谱新篇

2025年“科普江苏・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暨南通市特色蔬菜全产业链标准化科普分享活动,在满满的收获中落下帷幕。这场活动不仅为南通特色蔬菜产业搭建了 “科技 + 标准 + 产业” 的交流平台,更注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通过发布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让产业发展有了 “标尺”;通过专家报告与标准宣贯,让农户掌握了 “技能”;通过企业经验分享,让产业协同有了 “路径”。

正如南通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袁春新研究员所言:“我们举办这次活动,就是要让科技‘接地气’、标准‘能落地’、产业‘能增收’。接下来,我们会持续邀请院士专家下沉南通基层,在南通建设更多特色蔬菜标准化示范点,培育更多科技小院,让先进技术、标准规范惠及更多农户,助力南通特色蔬菜产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品牌优势’转变,让更多农民通过特色蔬菜产业增收致富,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科技力量。”

秋风拂过南通的田野,翠绿的蔬菜长势喜人。在科技与标准的引领下,南通特色蔬菜产业正朝着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迈进,一幅 “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 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沃土上徐徐展开。